杏村沽酒; 柳苑飞花。 桐花吐艳; 榆火分新。 桃花作粥; 荠菜悬灯。 芳名垂青史; 勋业昭国光。 春风重拂地; 佳节倍思亲。 淘井黄州俗; 分烟汉殿春。 烟景催槐叶; 风期数楝花。 翠竹标亮节; 红梅颂高风。 痛心伤永逝; 挥泪忆深情。 先烈功垂千古; 英名留传万年。 英雄万民尊敬; 烈士百世流芳。 燕子来时春社; 梨花落后清明。 山清水秀风光好; 月明星稀祭扫多。 相逢马上纷桃雨; 喜见树前闹杏花。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清风习习催秧绿; 明月悠悠映麦黄。 春风已解千层雪; 后辈难忘先烈恩。 睹物思亲常入梦; 训言在耳犹记心。 秀野踏青晨行早; 芳草拾翠暮忘归。 姓在名在人不在; 思亲相亲不见亲。 英雄功绩昭百世; 烈士芳名耿千秋。 每思祖国金汤固; 常忆英雄铁甲寒。 继往开来追壮志; 光前裕后慰英灵。 年年祭扫先人墓; 处处犹存长者风。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风落日万人思。 国运昌隆,英雄胆壮; 金瓯无恙,烈士心安。 到处探幽,午桥最胜; 逢时行乐,卯饮亦佳。 逢盛世,更加感谢前辈; 遇佳节,愈益思念亲人。 绿水悠悠,缅怀老一辈革命家; 红旗猎猎,争当新长征突击手。 附:寒食节日联清明前一日<也有说是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古人常把清明与寒食联系起来,因两节相接,以寒食起禁火三天,只吃冷食,至清明时另起“新火”,故名寒食节。 冷节; 新烟。 冷节传榆火; 前村闹杏花。 扫墓犹循旧规; 游园可觅芳丛。 悯介推而禁火; 怅崔护之题门。 三月光阴槐火换; 二分消息杏花知。 寒食雨传百五日; 花信风来廿四春。 寒食芳辰花烂漫; 中秋佳节月婵娟。 槐火光阳春替换; 杏花消息雨传知。 杨柳旌旗春色晓; 海棠时节曙光新。 禁火今年逢节早; 飞花镇日为谁忙。 广市卖饧,箫声吹暖; 前村禁火,雨意催晴。 杏酪榆羹,当来次第; 石泉槐火,梦到赏时。 春回大地,九千万里寒食雨; 日暖神州,二十四番花信风。 百六日佳晨,杏酪榆羹何处梦; 甘四番花信,石泉槐火为谁新。 | 63%">清明节简介:![]()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 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 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清明节扫墓:![]() 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 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 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 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 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 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 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 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 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 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 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清明节插柳的风俗: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 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 ”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的来历:寒食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贤臣介子推。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当了国君,他奖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漏掉了给他极大帮助的介子推。 介子推非常鄙视那种争功讨赏的人,他和母亲一起到绵山隐居。 晋文公想起自己忘记了奖赏这个贤臣,亲自去请,介子推背着母亲躲进了绵山,晋文公知道他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定会背着母亲出来。 于是下令火烧绵山,火烧了三天三夜,但仍不见其出来,火熄后,只见介子推背着老母靠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根死去了。 晋文公把他们母子安葬在绵山,并改绵山为介山,立庙纪念,下令每年到介子推烧死的这一天,全国禁止烟火,家家吃冷食,所以叫寒食节,又叫禁烟节。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 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 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 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国外的“清明节”:5月6日 叙利亚烈士节。当晚政府要员设宴款待烈士亲属。 5月30日 美国大多数州的“阵亡将士纪念日”。 8月份 日本农历七八月间有个盂兰节,机关、企业放假3天,城里人返回乡下祭扫先人墓地。 9月1日 突尼斯全国扫墓日,又叫英雄节,用以纪念在独立斗争中殉国的烈士。 10月31日 墨西哥亡灵节<也译作万灵节>,晚上人们穿着奇装异服,戴上祖辈相传的假面具,对着先人的亡灵又唱又跳。 相传这源自印第安人的风俗。 11月1日 法国万灵节。 人们除祭扫先人陵墓,还到巴黎公社纪念碑献花。 阅读:944
相关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