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粽; 五彩丝。 天中节; 地腊辰。 日逢重五; 节序天中。 天中令节; 地腊良辰。 兰汤试浴; 蒲酒盈眉。 钗符艾虎; 蒲剑蒿人。 门幸无题午; 人惭不识丁。 艾旗招百福; 蒲剑斩千邪。 抚辰逢地腊; 建午届天中。 保艾思君子; 依蒲祝圣人。 海国天中节; 江城五月春。 酒酌金卮满; 盘盛角黍香。 千古诤臣罹祸; 尔今屈子开颜。 忆曹娥兮江上; 吊屈子乎湘潭。 五月端阳春穗黄; 八月中秋月儿圆。 艾人驱瘴千门福; 碧水竞舟十里欢。 艾叶如旗招百福; 菖蒲似剑斩千妖。 生子兴宗王镇恶; 良辰竞渡屈灵均。 冰盘错出仙人掌; 珠履频窥处士星。 青粽嘉旬称益智; 赤符灵术善驱邪。 端午池莲花解语; 夏晨岸柳鸟能言。 榴花彩绚朱明节; 蒲叶香浮绿醑樽。 榴裙萱黛增颜色; 艾酒蒲浆记岁华。 堂前萱草舒眉绿; 石上榴花照眼红。 结艾钗头轻战虎; 夺标船首惯成龙。 绿艾悬门漆藻彩; 青蒲注酒益芬芳。 节启朱明,榴图献瑞; 辉增翠葆,艾绶翔华。 画鼓朱旗,锦标齐夺; 香罗细葛,纱服新成。 画鼓朱旗,锦标竞夺; 粉团角黍,绮序欣逢。 葛细含风,罗香叠雪; 钗头颤虎,屋角盘蛛。 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 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 石榴映红日,千门喜庆; 鼓乐催龙舟,万水欢歌。 龙舟竞渡,不忘楚风余韵; 诗台抒怀,更忆圣哲先贤。 龙舟竞渡,凭吊屈子怀石恨; 赤县雄飞,喜谱今朝爱国篇。 艾可驱邪,处处庆天中令节; 粽能益智,家家逢地腊祥光。 令节届天中,处处辉增艾绶; 良辰逢地腊,家家乐饮蒲觞。 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 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 焚艾草饮雄黄,清瘴防病别为邪崇; 飞龙舟裹香粽,奠忠招魂是效楷模。 | 60%" rowspan="2">端午节的传说: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谤屈原。楚王逐渐疏远屈原,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汩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 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此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 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地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上、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另一个传说是,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 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 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 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听了,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 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了菖蒲艾草。 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端午节的习俗: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仍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悬艾叶和菖蒲:![]() 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 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 两者皆可入中药。 艾叶可制灸条,是传统中医针灸疗法中必不可缺的用品。 燃点艾条可灸治多种病症。 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杀虫防治病虫害的农药。 端午期间,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蚊虫滋生,疫病增多。 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故而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其实,真正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作用的,还是两草的香气。 中国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 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浴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 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 据说这种艾草,在针灸的时候别具有疗效。 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为小虎,再粘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配戴。 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来泡酒。 写符念咒:![]() 驱鬼的方法有许多,常见的一种,是在节前五月初一晚上插桃树枝。 当时,人们认为桃木能避邪,所以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前、窗上,以达驱崇的作用。 另一种重要的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 当时,挂驱鬼符也有一些严格的仪式。 如有的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 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类。 另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 节日一早,便将儿童耳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字。 据说,这样可使百鬼畏惧,保命长生。 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驱鬼逐邪的迷信风俗逐渐减少,但在偏僻农村则尚未绝迹。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 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 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 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 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 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饮雄黄酒: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 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 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赛龙舟:靠近江河的地方,则在端午举行龙舟竞渡。张岱的《陶庵梦忆》卷五记“金山竞渡”: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后旌幢绣伞,取其绚;撞钲挝鼓,取其节;艄后列军器一器,取其锷;龙头上一人足倒竖,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 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 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百捷,蟠委出之。 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附蜂屯,蠢蠢欲动。 晚则万齐开,两岸汩汩然而沸。 杨嗣昌的《武陵竞渡略》详细记载了明朝沅湘一带的竞渡习俗。 当地俗传竞渡是为了禳灾,因此划龙舟前要举行种种祭祀,还要聘请;巫师来作法以祈求胜利。 划过龙舟后,居民会舀取龙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来洗澡,用意也在于辟恶。 西湖的龙舟则分为两种。 其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小孩装扮各种历史、神仙人物,下层载有鼓吹手,敲锣打鼓,两傍坐著划船的水手,这种龙舟较具表演色彩。 竞赛用的龙舟则绕著大龙舟周围打转,待大龙舟上抛下物件,小龙舟上的水手便下水争抢。 其中以钱、鸭两物最难抢得,因为钱币入水即沈,鸭子则会四处游窜躲避。 | |
端午节的起源: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一般传统的说法,都认为端午节源自于纪念屈原的活动。 然而,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历史却比屈原的传说还要悠久。 有学者据此推测,端午节或许另有起源。 其中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于对恶日的禁忌。 端午时值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厉流行的季节,俗称“恶月”。 所以《大戴礼》上说:“蓄兰,为沐浴也”。 沐浴的目的在于清洁,以禳除毒气,这是针对五月这个恶月所采取的积极预防的措施。 在这期间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静养为原则。 《礼记·月令》:“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 到现在,还可以从许多端午节的习俗,找出禳毒避疫的成分。 第二种端午起源的学说由闻一多先生所提出。 闻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指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 他首先引了吴均的《续齐谐记》中的一段文字: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 ||
阅读:1136
相关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