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曰清祀; 夏号嘉平。 葭灰吹陆北; 梅萼破枝南。 戊社酬神喧腊鼓; 丁农分肉试鸾刀。 侵凌雪色还萱草; 漏泄春光有柳条。 洛下僧分腊八粥; 吴中市有上元灯。 祭虎迎猫循旧例; 廋羊伏腊纵新谈。 三代之英,有志未逮; 一年得顺,既腊而归。 | 春节之序幕——腊八节: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在古代农业社会,人们的许多风俗习惯都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每当农业生产获得丰收,人们便认为这是天地诸神及祖先帮助护佑的结果,于是便要举行盛大的祭典,来祭祀掌管风、雨、田、农的天地诸神和自己的祖先,以示感谢,并乞求来年风调雨顺。 又因为在农民的生活中,人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三季都是比较忙的,只有冬藏之季比较空闲,所以,腊祭常于年底举行。 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举行腊祭的岁终之月称为“腊月”了。 可是,在秦汉以前,由于各代所使用的历法不同,因而腊月所指的月份也就不一致。 据一些典籍记载,一直到了秦汉以后,人们才把处在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的农历十二月作为岁终的“腊月”固定下来。 可直到此时,腊祭举行的日期仍不固定———有时在月初,有时在月底,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多数的腊祭都定在了十二月的戌日即腊月初八这一天,再加上当时腊祭所祀之神又正好是8位,人们就把腊日固定在了腊月初八这一天。 此后,腊八之说便逐渐流传开来并成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腊八节。 古时,人们在腊日这天除了要祭祀诸位神灵和自己的祖先之外,尚有许多其他的活动。 汉时曾规定腊日以猪羊祠社稷,此日纵吏民宴饮。 晋时腊日饮祭后,老人儿童为藏钩之戏。 六朝时每逢腊日,村人们要击鼓、戴假面、扮傩,以逐疫。 如南朝梁宗懔撰的《荆楚岁时记》中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言:‘腊鼓鸣,春草生’。 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乃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转除罪障。 ”以金刚力士之威势来驱逐邪神、佑护来年五谷丰登和平安吉祥。 唐时,腊日这天帝王要召群臣赐食口脂、腊脂,谓之“赐腊”。 宋熙宁以后,宫廷之内亦有腊日赐君臣口脂、面药之礼。 在过去,腊八节也是春节的序幕,从这一天起,许多人家就开始忙于杀猪、打豆腐、腌制腊肉、采购年货,使年的气氛变得日渐浓厚;而现在的腊八节已经没有了最初的那些敬神贡佛、祭祖逐疫迷信色彩,流传的节俗一般也仅有喝腊八粥这一项了。 腊八粥的来历:![]() 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有关纪念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 传说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绝欲苦行六载,并因此而变得形销骨立,体虚神衰。 某日,到尼连禅河沐浴后,饿昏倒地。 以杂粮掺野果,用清泉煮粥,释迦牟尼喝完粥后,恢复了体力,在菩提树下苦思静修,并终于在我国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觉悟正法,得道成佛。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佛家并定此日为“佛成道日”,并在每年的这天,举行盛大的法会。 喝腊八粥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 一说,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 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一说,岳飞遭奸臣陷害,被扣军粮,百姓闻讯,户户送去粥饭,岳军混合而食。 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以后这个日子,百姓们都要煮腊八粥,怀念岳飞和岳家军。 宋代最盛行喝腊八粥,无论宫廷、官府,还是寺院、百姓家,都争相煮腊八粥。 《武林旧事》载:“十二月八日,即寺院与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亦叫“五味粥”或“八宝粥”。 还有一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给财主放羊,经常挨饿,一天他在房间里发现一个老鼠洞,想抓只老鼠烧熟充饥,便伸手去掏,掏到深处,发现里边有大米、玉米、豆子等老鼠的积粮,他把这些杂粮煮成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 后来当了皇帝,山珍海味吃厌了,腊八这一天想起当年的一锅杂粮粥,就命御厨将五谷杂粮煮粥而食之,并赐名为“腊八粥”。 | |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是我国相沿成俗的腊八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