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芳节;青阳。 东回斗柄; 北望素云。 初行木德; 始正农祥。 青鸟氏司启; 苍龙帝迎晨。 二十四番花信; 一百五日韶光。 孟 春虫启蛰;鱼上冰。 三阳开泰; 万物登明。 律中太簇; 月号孟陬。 仲 春如月;发雷。 玄鸟至; 仓庚鸣。 文昌诞日; 释迦生辰。 原荑绿柳; 囿发红桃。 山出宝鼎; 律中夹钟。 鬻蚕市传之月望; 扑蝶会盛于花朝。 季 春祈麦;卖花。 月为寎; 日在娄。 燕酬莺语; 花杂絮飘。 鸣鸠拂羽; 戴胜降桑。 夏朱明;长羸。 祝融作辅; 炎帝持衡。 火取枣杏; 俗荐麦瓜。 当阶梅雨; 满院桐云。 南郊迎气; 北窗纳凉。 盛德在火; 长日如年。 薰琴解愠; 兵戟象阳。 孟 夏五香沐沸;百宝成船。 仲吕协律; 四月为余。 农忙蚕月; 会集龙华。 物皆华实; 气尚清和。 王瓜生,麦秋至; 蝼蝈鸣,蚯蚓出。 仲 夏皋月;庆云。 榴花照眼; 萱草舒眉。 日在东井,律中蕤宾; 农乃登黍,羞以含桃。 季 夏且月;炎辰。 瓜战; 榕荫。 土润浔暑; 律中林钟。 陈冰蚕锦; 渍白龙皮。 伏 日麦瓜初熟;汤饼宜陈。 庚金斯伏; 火德方炎。 赐红绫扇; 置碧筩杯。 雪槛冰盘,浮瓜沉李; 寒泉白玉,平湖绿波。 秋素节;白藏。 鹤警露; 虫鸣秋。 蓐收执矩; 少昊司晨。 火取楢柞; 叶落梧桐。 孟 秋月为相;火始流。 白燕集; 寒蝉鸣。 凉风至; 白露零。 律中夷则; 斗指西方。 溽暑已阑蝉尚响; 清商才到雁同来。 仲 秋是为壮月;快哉新凉。 律中南吕; 职授东卿。 蛰虫还户; 群鸟养羞。 雁来燕去; 蘋白蓼红。 季 秋玄月;暮秋。 霜始降; 日在房。 乐颁大晟; 律中无射。 芝生紫色; 鞠有黄华。 冬水澄清月;草霭繁霜。 北郊候气; 南至书云。 御以旨蓄; 履此玄英。 盛德在水; 急景凋年。 槐檀斯改; 松柏后雕。 孟 冬地冻;岁阳。 良月; 小春。 礼重烝祭; 律中应钟。 梅岭先放; 场谷毕登。 仲 冬畅月;寒辰。 荔挺出; 芸始生。 黄钟应律; 白虎澄宵。 季 冬涂月;腊辰。 清祀; 嘉平。 岁聿云暮; 星回于天。 萱凌雪色; 柳泄春光。 日穷次,月穷纪; 雪中竹,风中梅。 闰 月岁余为闰;月乃非常。 候占桐叶; 数厄黄杨。 | 75%">春天的气候特点与保健:“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宋代王安石的这首诗,把早春的气候特点描绘得维妙维肖。 春天乍暖还寒,是气温变化幅度最大,冷暖最不稳定且多风的季节。 ![]() 北风呼啸产生的噪音不但对人中枢神经造成极不利的影响,而且导致气候干燥,使人口唇干裂、鼻咽粘膜干燥、呼吸道抵抗力下降,“冬眠”后开始滋生繁殖的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便会乘机肆虐,所以春天最易导致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腮腺炎以及猩红热、水痘、风疹等病的发生与流行;这种冷暖无常、气温骤降或气压剧升的异常天气,也容易造成机体交感神经失调,引起毛细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液粘稠度增高,从而容易诱发中风、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发生。 春暖花开,繁花似锦的多风天气,空气中飘浮着各种花粉颗粒、杨柳絮、尘埃、尘螨、真菌等,因此对过敏性体质之人最容易诱发变态反应,引起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以及荨麻疹等。 过敏性体质,尤其有上述病史者,要时刻注意远离过敏源。 春天气温气压温度多变的特点,使人的情绪活跃并随之变化。 易出现沮丧、抑郁及不知所措的精神状态。 特别是有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史者,对这种天气最为敏感,容易复发。 据统计,每年3-5月份是精神病复发率最高的时期,故民间有“春天到,痴子闹”之说。 春天机体代谢旺盛,胃纳增强,胃酸等胃液分泌增加,加之春天情绪不稳易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因而容易引起胃溃疡等病复发。 此外,春天还是鼻出血、流行性出血热、结核病、甲肝的高发季节,均应重视预防和治疗。 总之,春天气候多变,对人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影响较大,因此春季应特别重视顺应自然适应气候的变化。 要随时注意增减衣服,年老体弱多病之人不宜过早脱去冬衣,以免受寒;还应多参加室外活动,早睡早起,以适应春天生机勃发的特点,维护身心健康。 ![]() 营养构成应以高热量为主,除谷类制品外,还应选用黄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时补充能量。 因为春季尤其是早春时节天气仍较寒冷,人体为了御寒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来维持基础体温。 要养成在一天较早的时候摄取大部分热量的习惯,理想的安排是:早餐摄入热量多,中餐次之,晚餐最少。 同时要少饮酒,因为滥饮会使人昏昏欲睡,干扰了正常的睡眠;酒精也是一种利尿剂,会引起脱水而影响体力。 二、要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和含钾食物。 气候的变化会使人在春季感到疲乏,即所谓的“春困”。 蛋白质中的酪氨酸是脑内产生警觉的化学物质的主要成分,可多摄入鱼、鸡、瘦肉、低脂奶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此外,蛋白质中的蛋氨酸具有增强人体耐寒能力的功能。 钾能帮助维持细胞水分,增强机体活力,应适当多摄入水果、豆类及海带、紫菜、干贝、瓜子等富含钾的食物。 三、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 春天是气候由寒转暖的季节,气温变化较大,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繁殖,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所以,应多摄取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红柿和柑橘等富含维生素C并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蔬菜和水果。 此外,胡萝卜、苋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可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芝麻、青色卷心菜、菜花等富含维生素E,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四、保持饮食的清淡。 春季饮食调养,饮食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因为油腻的菜肴会使人饭后体温、血糖、情绪发生变化,产生疲软现象。 在做菜时可适当加入一些调味品,以刺激味觉神经,增加食欲。 夏季的气候特点与保健: 从立夏到立秋这段时间,其气候特点是酷热多雨。 有首“夏日九九歌”总结了从夏至到中秋的气候特点: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揩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避露水;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夜眠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基;九九加一九,已经过中秋。 整个夏季,人体阳气最易发泄,新陈代谢也极其旺盛。 《理虚元鉴》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 ”这是夏天养生的基本指导思想:第一,要防止暑热之邪伤人;第二,不要为了避暑而伤了人体阳气,即还要注意养阳气。 注意居室凉爽 夏天,一定要将多余的或暂时不用的家具搬掉,从而使居室拥有较宽敞的空间。 每天,将南北两向的门窗打开,空气对流而生的自然风,可使居室满屋生凉透爽。 将向阳的外窗户上方装上凉蓬,这样能将烈日直射带来的热量阻之窗外。 用淡绿、浅蓝、瓦灰、乳白等色彩装饰墙面、天花板、窗帘、沙发套,可令人觉得清凉爽气,这是因为冷色调的色彩,可使人心理滋生凉爽感。 若在墙上挂一幅《冰山雪峰图》或《秋山枫叶红》的油画,能达到心底生凉的效果。 ![]() 盐的供给量要适当加量,也不能太多。 其次,要多喝点饮料,但饮水需注意多次少量饮用,每次不超过300~500ml,清凉饮料温度以10℃为宜。 茶叶、可可、咖啡、绿豆汤、乌梅汤,除能补充水分外,还有轻度兴奋作用,有助于解除疲劳,改善食欲。 在夏天,最好多吃点西瓜,又解渴,又祛暑。 第三,要适当补充维生素。 应首先考虑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等水溶性维生素。 一般认为,每日饮食中最好分别含有以上三种维生素0.5mg、0.3mg-0.5mg、150mg-200mg。 最后,要多吃些水果、蔬菜、瘦肉、动物内脏、鸡、鸭、蛋等。 相反,脂肪的供应量应适当减少,若过于油腻,就会引起厌食。 夏天,往往食欲下降,所以,在饮食中要注意色、香、味,并适当吃些粗粮。 酸味和辛辣的调味品,有增进食欲作用,可适当多吃。 不可忽略睡眠保健 夏天,体内物质和能量一般消耗较大,因此,睡好觉就显得十分重要。 古人云:“能眠者,能食,能生长。 ”这一点在夏天对于一些身体虚弱的人、高温作业下工作的人,尤其不能忽视。 睡眠保健的另一方面,是要节制性生活,以免损伤人体阴精。 身体锻炼讲方法 暑天炎热的气候往往使人烦闷、焦躁、容易“生火”,因而,这时的健身应以避暑热而从清爽为主。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保持精神上的自我宁静,便是炎夏保健的一个重要内容。 旅游、避暑、游泳等诸项活动,是暑天健身的有益活动。 这些活动的好处在于:置身于自然之中,精神轻松愉快,既能避暑消夏,又可锻炼身体,确实是盛夏有益的健身活动。 祖国医学认为,夏天人体阳气最易向外发泄,故应该“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迎着初升的太阳坚持室外锻炼。 若在夏季能进行20~30次日光浴,每次15分钟左右,所得的紫外线能使用一年。 ![]() 疰夏的主要表现是胸闷、胃纳欠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此病主要反映了胃肠消化功能减退。 故减少食量、少吃油腻、减轻胃肠负担,是预防疰夏的主要措施。 要多喝些防暑饮料,如酸梅汤、西瓜汁等,野外作业者要戴帽子,避免曝晒。 炎夏季节要预防“热伤风”。 大热天,却偏偏有人发生流涕、鼻堵、打喷嚏,甚至于发烧,同时又汗流浃背。 这种现象俗称“热伤风”,其实就是感冒。 感冒是一种通过呼吸道传染的常见疾病。 病毒与细菌是引起感冒的根源;受凉、人体抵抗力下降是造成感冒的条件。 由于有的地区气温一日之间波动颇大,早、中、晚温差可达10℃,所以易使人在夜间熟睡时受凉。 又因炎热影响休息,于是当身体处于疲劳、受凉状态时,抵抗力相应减弱,感冒病毒或细菌即会“乘虚而入”。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虽然也经常接触各种病菌,却很少发病,说明感冒的发生与机体抵抗力弱强有重要的关系。 因此,预防夏季感冒同样需从增强机体抗病力入手。 如适当锻炼身体,多呼吸清新空气;坚持冷水洗脸、擦身。 还要避免体力过度消耗,应有足够睡眠时间;衣着随凉热添减,不要睡在露天,以免受凉。 少去人员密集场合;患有慢性鼻炎、咽喉炎的人易感冒,要认真进行治疗。 盛夏要特别预防中暑。 中暑,俗称发痧,是炎夏易发的疾病。 轻者头昏脑胀、心慌、恶心、呕吐,重者突然昏倒、脸色青紫、出冷汗、脉快而弱、呼吸急促甚至停止。 中暑是由于患者较长时间在日光下曝晒或在高温、闷热的环境下引起的。 预防中暑的办法是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早出工,晚收工,中午多休息,不要长时间在太阳下曝晒,不要在闷热的环境下工作、学习。 野外工作时,最好穿浅色或白色的衣服,戴草帽,劳动一段时间后到树荫或凉棚下适当休息一会。 注意多喝清凉饮料、凉盐开水、绿豆汤等,或者服些人丹、十滴水,也能起到预防作用。 发现中暑者,应尽快把病人抬到阴凉的地方,解开衣扣和裤带,把上身稍垫高,然后用温水敷头部及擦全身,或用酒精遍擦全身。 同时给病人扇凉,按摩四肢及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散热能力。 也可针刺人中、曲池等穴位。 重患者应尽快送医院。 秋季的气候特点与保健:立秋之后,早晚凉风时至,秋风秋雨渐多,气候多变。多事之秋,如不注意养生保健,易患多种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 秋季腹泻主要有两种,一是由菌痢、食物中毒、霍乱、伤寒等肠道传染病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腹泻,一是轮状病毒所致的婴幼儿腹泻。 前者可见于各个年龄段,而后者则主要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秋后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千万不能麻痹大意。 对婴幼儿要加强养护,尤其是饮食调理,并注意气候冷热变化,加强体格锻炼,增强体质。 发生腹泻之后,应及时就医,腹泻严重者,须立即救治。 秋凉之际,略显温热潮湿的气候,为蚊子的孳生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因而成为蚊媒性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由蚊子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疟疾,均是由蚊子叮咬病人后,再次在健康人身上吸血造成的。 乙脑主要侵犯儿童,若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而且预后较差。 疟疾俗称“打摆子”,发作时有典型的发冷发热症状,但发作无规律的恶性疟疾危害较大。 此外,蚊子还能传播丝虫病及登革热等,危害人体健康。 预防蚊媒性传染病,关键在于彻底消灭蚊子。 进入秋天以后,要注意净化周围环境,搞好室内卫生,夜间在室内充分利用灭蚊器灭蚊同时亦要保护好皮肤,严防蚊子叮咬。 在秋高所爽、繁花似锦的黄金季节,还容易发生变态反应性疾病,尽管发病率没有春天高,但也不少见,如花粉症、支气管哮喘等。 这类发生在秋天的过敏性疾病,症状与春天发生者相同,均是由于接触空气中的各种过敏物质引起。 在此时节,既往有上述过敏性疾病的患者,要多加小心,注意自身防护,避开致生敏源,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及尘埃等,并留神气候变化。 一旦发生,应及时进行抗过敏治疗。 深秋,特别是秋冬交接之时,气候开始变冷,并常有寒流侵袭。 寒冷刺激,尤其是强冷空气,能影响气管、支气管以及心、脑血管的舒缩功能,从而诱发气管、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中风、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 对这“两管”疾病要“双管齐下”,严加防范。 秋风落叶,令人触景生情,老年人容易引起垂暮的心态从而导致疾病。 此时,应顺应时令,重视养生,特别是要注意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秋练。 秋练是指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增强抗病能力。 要多进行体育活动,并让身体多“冻”着点。 俗话说:“春捂秋冻”,气温下降但不要急于添加过多的衣服,使身体有抗御风寒的能力。 运动要因人而异。 如散步。 打球。 做操。 打太极拳。 气功。 慢跑等。 二是坚持秋防。 秋防是指预防秋季易于感染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 如感冒、气管炎、胃炎。 关节炎等。 有支气管炎、胃炎等病史的人,则要注意适当保暖,不受冻,防止旧病复发。 三是坚持秋养。 秋养指饮食调养和适当休息。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大量成熟上市。 祖国医药著作《素问》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已之,以补益精气”。 秋季气候干燥:应适当多饮些开水、淡茶。 豆浆以及牛奶等饮料,还应多吃些番薯、玉米、芝麻、青菜、柿子、香蕉、蜂蜜、红枣等柔润之品。 冬季的气候特点及保健:冬季从立冬开始,经过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至立春前一天。“冬者,天地闭藏,水冰地坼”。 从自然界万物生长规律来看,冬季是万物闭藏的季节,自然界是阴盛阳衰,各物都潜藏阳气,以待来春。 冬季之风为北风,其性寒。 “寒”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 因此,冬季保健就显得更为重要。 ![]() 人体受寒冷气温的影响,各项生理功能和食欲等均会发生变化。 因此,合理地调整饮食,保证人体必需营养素的充足,对提高老人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使之安全、顺利地越冬,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应保证热能的供给。 冬天的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和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 因此,冬天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对于老年人来说,脂肪摄入量不能过多,以免诱发老年人的其它疾病,但应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因为蛋白质的分解代高谢增强,人体易出现负氮平衡。 蛋白质的供给量以占总热量的15%~17%为好,所供给的蛋白质应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如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其制品等,这些食物所含的蛋白质,不仅便于人体消化吸收,而且富含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较高,可增加人体的耐寒和抗病能力。 冬天,又是蔬菜的淡季,蔬菜的数量既少,品种也较单调,尤其是在我国北方,这一现象更为突出。 因此,往往一个冬季过后,人体出现维生素不足,如缺乏维生素C,并因此导致不少老人发生口腔溃疡、牙根肿痛、出血、大便秘结等症状。 其防治方法首先应扩大食物来源,冬天绿叶菜相对减少,可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 它们均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还有维生素A,红心甘薯还含较多的胡萝卜素。 多吃薯类,不仅可补充维生素,还有清内热、去瘟毒作用。 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还应选择圆白菜、心里美萝卜、白萝卜、胡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 这些蔬菜中维生素含量均较丰富。 只要经常调换品种,合理搭配,还是可以补充人体维生素需要的。 冬季的寒冷,还可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使各种营养素的消耗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和体内代谢因素的影响,往往缺乏钾、钙、钠、铁等元素,再加上冬季人体尿量增多,使上述无机盐随尿液排出的量也增多,因此,应及时予以补充。 可多吃些含钙、铁、钠、钾等丰富的食物,如虾米、虾皮、芝麻酱、猪肝、香蕉等。 如有钠低者,做菜时,口味稍偏咸,即可补充。 冬季保健的误区 冬季,有不少有碍健康的生活习惯,常被一些人误认为是正确的。 戴口罩防冷:人体的耐寒能力应通过锻炼来增强,若依赖戴口罩防冷反而使人体变得娇气,更容易患感冒;蒙头睡觉:把头蒙在被窝里,感觉上暖和一些,但被窝里的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和不洁气体却越积越多,故蒙头大睡的人醒后会感到昏昏沉沉、疲乏无力;热水洗脸:冬天人的面部汗腺、毛细血管呈收缩状态,遇上热水时迅速扩张,热量散发后又恢复低温时的状态,样一张一缩,容易使人的面部产生皱纹;饮酒御寒:饮酒后有浑身发热的感觉,这是酒精促使人体散发原有热能的结果,酒劲过后,因大量热能散出体外,反而使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导致酒后寒;手脚冰冻用火烤:冬天手脚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用火烘烤会使血管麻痹、失去收缩力,出现动脉瘀血、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强,局部性瘀血,轻的形成冻疮,重的造成组织坏死,所以,冰冻的手脚只能轻轻揉擦,使其慢慢恢复正常温度;皮肤发痒用手抓:冬天因干燥感到浑身发痒时,切不可用手抓挠,否则易抓破皮肤引起继发感染,防治方法是多饮水、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酸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少饮烈性酒,勤洗澡,勤换内衣,瘙痒严重者,可服用扑尔敏、非那根等药物,也可涂些炉甘石洗剂或涂搽肤轻松软膏治疗。 冬季的科学进补 冬季是一个寒冷的季节。 祖国医学认为,冬令进补与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密切关系。 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抵抗能力低下等,在寒冷季节,更宜进行食补。 这对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病体康复等方面,更能显示出药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 冬令进补应顺应自然,注意养阳,以滋补为主。 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在膳食中应多吃温性、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 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可选食:粳米、籼米、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谷豆类;韭菜、香菜、大蒜、萝卜、黄花菜等蔬菜;羊肉、狗肉、牛肉、鸡肉及鳝鱼、鲤鱼、鲢鱼、带鱼、虾等肉食;橘子、椰子、菠萝、荔枝、桂圆等水果。 狗肉和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补佳品。 老年人每天晨起服人参酒或黄芪酒1小杯,可防风御寒活血。 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冬季常食炖母鸡、精肉、蹄筋,常饮牛奶、豆浆等,可增强体质。 将牛肉适量切小块,加黄酒、葱、姜、用砂锅炖烂,食肉喝汤,有益气止渴、强筋壮骨、滋养脾胃功效。 阳气不足的老人,可将羊肉与萝卜同煮,然后去掉萝卜(即用以除去羊肉的膻腥味),加肉苁蓉15克,巴戟天15克,枸杞子15克同煮,食羊肉饮汤,有兴阳温运之功效。 现代医学认为,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 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就是这个道理。 阅读:729
相关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