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美好; 情操高洁。 品格端正; 意志坚强。 志向远大; 胸襟广阔。 胸怀全局; 志在四方。 鸿鹄得志; 桃李争春。 一代新风树; 百年大计兴。 江山披锦绣; 人物倍风流。 江山红万代; 革命传千秋。 干千秋伟业; 做四有新人。 当五爱青年; 做四有新人。 当改革闯将; 做时代英雄。 创业凯歌壮; 攻关胆气豪。 青春红似火; 大志壮如山。 学习雷锋精神; 建设时代文明。 爱祖国爱人民; 有理想有道德。 五四精神惊百代; 万千美景待一笔。 开华夏千秋盛举; 展神州万古雄风。 立愚公移山大志; 学雷锋革命精神。 四有新人创大业; 八方俊彦绘宏图。 当代青年多壮志; 今朝学士尽英才。 壮丽青春绣美景; 广阔天地放英华。 创业多蒙先驱者; 守成要靠后来人。 革命青年循正道; 赤诚新秀写春秋。 革命前辈创大业; 长征新秀绘宏图。 革命江山兴大业; 风流人物看今朝。 苦学只嫌时日短; 成才全靠志气长。 宜将青春献中华; 莫让韶光付水流。 莫让韶光付逝水; 宜将烈火燃青春。 前辈创业垂青史; 长征接力有后人。 鱼跃碧海赞海阔; 鸟飞蓝天颂天高。 朝气蓬勃争四有; 奋力拼搏翻三番。 锦绣江山留胜迹; 风流人物看今朝。 锦绣河山添壮丽; 英雄儿女着先鞭。 数风流还看当代; 好儿女志在四方。 誓做四化突击手; 甘当革命螺丝钉。 一代英豪九州生色; 八方儿女四海为家。 三春雨露共荣万树; 一代风流同振九州。 时代青年耀今烁古; 新兴事业继往开来。 学海无涯千舟竞渡; 书山有路万众争攀。 继承革命光荣传统; 培养国家建设新人。 效革命前驱能文能武; 做英雄后代又红又专。 振兴中华,当改革闯将; 建设祖国,做创新标兵。 树木树人长成国家梁栋; 全心全意攀上科学高峰。 老前辈打江山,披肝沥胆; 新一代绘蓝图,改地换天。 洒汗水,让理想开花结果; 献青春,为祖国耀彩增辉。 乘四化春风,兴千秋伟业; 绘九州美景,继万里长征。 祖国青年,争创人间奇迹; 炎黄儿女,敢超世界水平。 奋勇当先,莫负青春岁月; 坚贞立志,只争松柏精神。 树木树人,长成国家梁栋; 全心全意,攀上科学高峰。 绿满田野,点缀祖国彩画; 汗珠晶莹,闪射青春火花。 发愤图强,成材不负青云志; 鞠躬尽瘁,报国常存赤子心。 英雄辈出,茂林新叶接陈叶; 大江东去,流水前波让后波。 红心向党,愿将青春献祖国; 壮志凌云,誓为四化建奇功。 振兴中华,甘为长车铺大道; 开发边疆,乐在荒原献青春。 承前启后,神州河山皆秀丽; 继往开来,华夏儿女更风流。 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建伟业; 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展宏图。 前辈移三山,赢得功业千古秀; 今人干四化,何畏征途万里长。 想四化干四化,投身建设四化; 惜青春献青春,立志不负青春。 奋勇作先锋,珍惜青春莫虚度; 坚贞承大业,只争朝夕为人民。 奋勇当先锋,珍惜青春莫虚度; 坚贞承大业,刻苦学习早成才。 石破天惊,挥笔写最新最美文字; 任重道远,立志做又红又专人材。 洁心灵整仪态,心灵同仪态并美; 修品德精学业,品德与学业兼优。 风华正茂,大干四化,争当红旗手; 飒爽英姿,建设祖国,永做排头兵。 越千山,过万水,浩荡东风吹大地; 干四化,翻三番,英雄人物数今朝。 老一辈打江山,出生入死,功垂史册; 后继人创宏业,履艰踏险,志跃青云。 心怀凌云壮志,行一腔誓愿,几许气魄; 脚踏实地功夫,洒十分血汗,何等光荣。 | 62%">“五四运动”简介:1919年5月4日,在古都北京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群众运动,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各界民众同仇敌忾,共同奏起一曲浩气长存的时代壮歌。![]() 会上,中国代表最初提出的取消列强某些特权的七项希望条件及废除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的要求均被无理否决,最后和会竟将原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由日本接管。 消息传入国内,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 5月4日下午,北大等十几所学校3000余名学生聚集天安门广场,喊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 游行队伍到东交民巷使馆区请愿未果,就前往赵家楼胡同曹汝霖的住宅。 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是北洋政府与日本具体交涉的亲日派官僚。 当时,曹已吓得躲了起来,愤怒的学生就将在曹宅的章宗祥痛打一顿,并放火焚烧了曹宅。 这时,大批军警赶到,当场逮捕了32名学生。 在广大学生针锋相对的斗争下,在各界的强烈声援下,被捕学生很快被释放了,但运动的目的并未实现。 5月19日,北京大中学校2.5万多人举行总罢课,并进行大规模的爱国运动。 6月3、4、5日,更多的学生走向街头,抗议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800多名学生被捕入狱,当局甚至用北大校舍作临时监狱来关押学生。 骇人听闻的六三大拘捕激起全国各地更强烈的反抗。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群起响应,正义凛然、不畏强暴的爱国斗争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据统计,全国有20多个省区,100多个大中城市卷入到这场如火如荼的洪流之中,尤以上海爆发的六三运动规模最大。 6月5日,上海工人自动举行罢工,支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以日商内外棉第三、四、五纱厂工人带头,全市六七万工人罢工。 同时,上海商人也举行了罢市。 一些地方的工人、商人积极响应,推动了斗争的发展。 迅猛扩大的斗争形势给反动当局以极大压力。 6月7日,北京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6月10日,下令撤销了曹、章、陆的职务。 但是,6月17日,北京政府又电令中国代表,同意在和约上签字。 为此,又引发了新的一轮抗争,拒绝和约签字的呼声如潮,全国各地发往巴黎抗议签字的电报就达7000余份,中国代表终于没有出席和约签字仪式。 卖国贼被罢黜,和约被拒签,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伟大斗争。 ![]() 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年改名为《新青年》)为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 1917年,陈独秀到北大任教,编辑部也迁往北京。 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都积极参与到运动之中来,特别是采用白话文后,每期杂志的发行量从1000余份激增到一万五六千份,影响迅速扩大。 新文化运动其基本的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这股追求民主、追求真理的思想解放潮流有力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大批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为后来爆发的群众爱国运动作了充分的思想、舆论准备;五四爱国运动,则又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为其开拓了新的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四”之后一年内,全国各地新创办的鼓吹新思潮的期刊达400余种,新成立的进步社团达三四百个,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五四爱国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深入工人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组织上和思想上作了准备。 从这个意义上讲,五四运动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起点而载入史册。 “五四运动”之外交背景:![]() 然而中国太大,谁也不能一口吞下,谁都想吞,彼此争斗,反而使中国形式上的主权得到保全。 不过,这个积弱而透着腐败气息的国家,终于免不了遍体鳞伤,周身皆是啮痕:租界、租借地、势力范围……。 外国人在中国享有种种特权,租界里的外国统治者还对租界内的中国居民享有实际上的司法管辖权,中国的内外政策常常受到外国公使、顾问、驻军司令等等的掣肘,这就是五四运动爆发前的中国。 五四运动中的山东问题始于1897年,当年11月德国借口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攻占胶州湾。 1898年3月,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中德《胶澳租界条约》,确立了对胶州湾及附属岛屿的占领。 1899年德皇下令将胶澳租界地的新市区定名为青岛,只准许欧洲人居住。 1904年胶济铁路由青岛修至济南,山东从此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1914年一战爆发,8月15日,日本对德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将胶州湾租借地无条件交给日本接收。 11月7日,青岛德军向日军投降。 1915年中日谈判“二十一条”,5月7日,日本政府下达最后通牒。 5月9日,为换取日本对帝制的支持,袁世凯命令中方谈判代表承认日本的要求(包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这就是“五七”国耻日的由来。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从而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 1918年初,日本向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提供了大宗贷款,并协助组建和装备一支中国参战军(实为扩充段个人的势力)。 日本的贷款还被用于安福国会庞大的贿选开支。 9月,北京政府与日本交换了关于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作为借款的交换条件之一,又交换了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其主要内容如下:1.“胶济铁路沿线之日本国军队,除济南留一部队外,全部均调集于青岛”。 这样就以条约形式确认了日本驻军青岛和济南。 2.关于胶济铁路沿线的警备:日军撤走,由日本人指挥的巡警队代替。 3.胶济铁路将由中日两国合办经营。 这实际上是确认日本对该铁路的无限期占领。 北京政府在换文中,对日本的提议“欣然同意”。 向日本政府亲递换文的,便是后来被北京学生痛殴的驻日公使章宗祥。 这样,在中国对德宣战,与日本同为战胜国的情形下,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不仅没有被收回,这一权益反而被日本扩大了。 并且这一换文,成为后来巴黎和会上日本强占山东的借口。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时提出了关于战后国际秩序的“十四点”。 第一点便是反对秘密条约。 这一条文虽隐含美国以后起强国欲打破旧的势力格局的意图,但在当时中国国民对国际社会的权威性支持的期盼之下,自然是如天音震雷一般,广为传布,而“威大总统”自然成了中国人崇敬的国际伟人。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到美国驻华使馆前时,亦有人高喊:“威大总统万岁!”由于有了威尔逊的“十四点”,对于1919年1月18日正式召开的巴黎和会,中国公众本来寄予的期望是非常大的。 中国代表团最初向和会提出了七项要求:1.废除势力范围;2.撤走外国军队、巡警;3.撤销外国邮局及电报机关;4.撤销领事裁判权;5.归还租借地;6.归还租界;7.关税自主。 中国代表团还提出废除1915年中日签订的“二十一条”。 上海《民国日报》1919年1月5日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积弱的中国可以“挽百十年国际上之失败”,中国将“与英法美并驾齐驱”。 不料,事实与愿望恰恰相反,公理并没有在巴黎战胜强权,威大总统也没有在和会上为中国的利益而力挽狂澜。 1919年4月22日,和会召开大会,威尔逊表示无能为力,并质问中国何以于1918年“欣然同意”与日本就山东问题的换文。 经过数月讨论,中国在和会上一无所获。 4月30日,和会最终决定,依照战争期间日本与英、法、意达成的秘密协议,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移交给日本。 “五四运动”大事记:1919年4月24日,梁启超从巴黎致电国民外交协会:“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日本,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代表),万勿署名,以示决心。 ” 4月29-30日,参加巴黎和会的英美法3国代表召开会议,日本代表应邀出席,议定了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第156、157、158条),将德国在山东所攫取的权益让与日本。 5月1日,中国谈判代表、外交总长陆征祥将此事电告北京政府,并称如不签约,则对撤废领事裁判权、取消庚子赔款、关税自主及赔偿损失等等有所不利。 北京政府外交委员会(总统府智囊机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不签约。 上海《大陆报》“北京通讯”透露:“政府接巴黎中国代表团来电,谓关于索还胶州租借之对日外交战争,业已失败。 ” 5月2日,北京政府以密电通知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可以签约。 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在《晨报》、《国民公报》撰文呼吁:“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北大校长蔡元培将外交失败消息通报学生。 5月3日,北京各界紧急磋商对策。 当晚北大学生在北河沿北大法科礼堂召开学生大会,并约请北京13所中等以上学校代表参加,大会决定于4日(星期天)举行示威游行,地点:天安门。 5月4日上午10时,各校学生代表在法政专门学校召开碰头会,商定了游行路线。 一些准备以暴力行动惩办国贼的学生写下遗书。 下午1时,北京学生3000余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 在短暂的集会演说之后,队伍向使馆区进发。 行至东交民巷西口,受到巡捕阻拦,学生遂推举代表请求会见4国公使。 仅美国使馆人员接受了学生的陈词书,英法意使馆均以公使不在为由拒绝接受。 3000余名学生在烈日下整整晒了两个小时,见使馆区不能通过,更加义愤满腔,队伍转向赵家楼曹汝霖住宅。 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 (《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下午4时许,学生涌至曹宅前。 北京高师数理部学生匡互生率先跳入宅内并打开宅门,学生大队涌入,痛打了正在曹宅的驻日公使章宗祥。 学生遍寻曹汝霖不着,激愤之下,于4时30分左右怒烧其宅。 之后军警赶到,搜捕学生,被捕者共32人。 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 远在郊外、未参加4日行动的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 ![]() 5月9日,为爱护北大,蔡元培怀着复杂的心情秘密出走。 5月19日,北京25000名学生再次总罢课,之后开展演讲、抵制日货、发行爱国日刊等活动,并组织“护鲁义勇队”。 6月3日,北京学生因政府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当日170多名学生被捕。 次日,北京学生出动比3日多一倍的人数上街演讲,当日700多名学生被捕。 被捕学生太多,学校亦征作监狱。 6月5日,全国各大城市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 800余名被监禁的学生获释。 6月10日,北京政府撤销曹、章、陆职务。 6月23日,徐世昌会见山东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电令陆征祥从缓签字。 6月28日,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拒绝在凡尔赛对德和约上签字。 实际上,中国代表由于住所被中国留法学生和工人包围,已无法外出赴会。 “五四运动”续闻:第一个五四纪念日 1920年5月4日。周恩来等人在天津狱中是这样度过的:一年来时事与工作回顾;关于火烧赵家楼的报告;以及晚间的娱乐活动,包括口奏中国音乐(因狱中无乐器)、滑稽戏、相声、关东大鼓、评书、变戏法、中国戏剧片段等等,周恩来主持晚会并表演了清唱。 晚间还研究了国耻日(5月7日)的活动安排。 (据《检厅日录》) 华盛顿会议决定青岛交还中国 1922年2月4日,在华盛顿会议上,中日签署《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条约规定:日本应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日本立即撤退驻扎在青岛和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的军队;青岛海关归还中国;中国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全部开放为商埠;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移交中国,中国按铁路产业现值5340万金马克以中国国库券交付日本。 5月4日成为中国青年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这一决定。 阅读:825
相关消息
|